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徐一文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存心守道

2014-05-19 10:03:37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邓馨
A-A+

  徐一文(徐洪文),书画家、诗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师从李可染、叶浅予、卢沉、周思聪、贾又福、张立辰、郭怡宗、蒋彩萍等先生。他的山水画画风独立成熟,书法坚实,人物画画得妙趣,且尤爱画荷。

  徐一文的斋号名为“知荷堂”,由此便知他这一生将与荷有着不解之缘。徐一文喜欢置身于荷塘,欣赏荷花并用心感受荷花,将之深深地植根于艺术生命之中。无论是春夏日荷花的繁茂葱郁,还是秋冬荷塘的孤寒料峭,都能使他沉浸于宁静的氛围中,尤其在下雨的日子,坐在荷塘边聆听荷叶撑着细雨绵绵低吟浅唱,更是有一种超然物外之感。几十年与荷花为伴,感悟荷花的心性也逐渐有了许多变化。早年徐一文更愿意沉浸在古诗词对荷花的描述及对枯荷的残而坚的生命力的表现上,当古诗词都不能满足表达需要的时候,他自己又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从这首90年代题写在水墨荷花上的自作词《酒泉子》便可一窥他当时的心境:“独坐观潮,满篇恶墨圏清寒,悬来凝笔万刃残,愁雨薄如烟。弄潮儿独立泥潭,怎忍长鞭落肌繁,回首诙像梦中看,尙觉浑然白。”借荷咏怀,词句中涵盖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悟,既有不能随波逐流的孤高桀骜,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孤寂落寞。

  徐一文寄情于荷花始于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之时,至今已有三十载。90年代初他创作的大写意荷花便自成一格,笔墨恣肆,雅逸幽淡,具有“书画同源”的特质。他的荷花已然超越了自然中的物象,彰显人文情怀的同时,更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早在“六人水墨艺术展”(1990年)和“一文老十绘画艺术展”(1992年)上,他的作品之精到、艺术修养之全面便引起各界的注目。徐一文自年少便痴迷于传统文化,几十年潜心书画耕耘不辍,最终,他希望通过创作实践从传统绘画中找寻适合自己情志的表现方法。不可否认,徐一文具有深厚的传统绘画的根基,对传统绘画笔墨、章法驾轻就熟,加上深厚而全面的艺术修养,继续沿着这条艺术之路走下去,更易获得社会和市场的认可。而这条路于徐一文而言,恰恰悖逆了他热爱艺术的初衷,令他十分反感,于是他尊从己心开始了全新的探索。他说:

  “借古人的眼睛、心意、语境寄情遣兴,终究不是表达自己,这样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无异于死亡。学习传统绘画的精髓,应该学习古人如何将天地万物从心所欲地完美地呈现到画面上,学的是精神,而不是简单地学习一笔一墨、一招一式的程式化方法。传统绘画有着非常成熟、完善的绘画程式,对于它的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尊重并学习,而不是在这样博大精深中迷失自己,那会无路可走。我们活在当下就不应该忽视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关注,应该把真切的思考、感受表达出来。所以我更加要画自己想画的东西,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追风,不随时尚,有胆量不断推翻过往的自己。在探索的过程中,它或许不成熟,也可能很幼稚,但它像新生儿一般,具有很鲜活的生命力,并带给人无限的希望。生命是个过程,表达生命的过程是艺术的本质。”

  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徐一文阅读了大量的古代画论,不断总结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感受,重新梳理自己的艺术理念,通过创作实践反复体会和验证。他重新解读了“师古人”和“师造化”的内涵。黄宾虹有言:“师古人,不若师造化,造化无穷,取之不尽。”徐一文认为,“师古人”不可囿于程式化的方法,而是领悟其中的精神内蕴;“师造化”不仅仅是在大自然中采集一些风景素材,还涵盖更为深层的意义,即人与自然相互依托的关系。“造化”实际综合了时代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个人心性阅历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师造化”应立足于当下,对当代社会现实和文化价值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笔墨在人文精神和文化情境之下才会表达出新的意趣和价值。艺术可以表现任何内容,但是最终它的核心一定是艺术家的心性,一种新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随着艺术理念的明确,继而,徐一文的绘画风格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李可染说过:“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句话放在徐一文身上再合适不过。徐一文抛弃了经营多年的、熟稔的大写意花鸟程式化章法布局和表现方式,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开始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他依旧钟情于荷花。他努力挣脱了一个华丽而坚固的枷锁,在获得自由的同时问题也接迥而至。现在该如何表现荷花?徐一文带着新的问题思考、规划着创作的方向:

  “首先笔墨功力不能丢,而且需要更为理性地控制笔墨,继而解决笔墨当代性的问题。我认为‘控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控制好灵性、手眼,才能准确地将内心感受和心性表达出来。尽量减少大写意笔墨自由的挥洒和渗化,避免一些偶然性的出现,我不想简单地做笔墨游戏,而是要主观地控制画面效果,将思想内蕴以及画面的氛围传递出去。”

  于是徐一文开始了变法。他借鉴了山水画中的积墨法、花鸟画中的没骨法以及工笔画染色的方法,逐一尝试、试验。荷叶通过积墨法一遍遍染色,原本薄薄的荷叶,视觉感受却是厚重的,层次细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同时通过严谨的控制,尽量达到自然的效果,避免过度矫饰。画面构图比以往饱满了许多,去掉了题款,空白缩小,重新界定了虚实关系;需要给水草、荷梗提线的时候,用墨讲究利落地一遍画得;他结合了西方绘画的光影法,将荷塘的光影和荷花的倒影描绘出来;水的表达方式不再仅是留出空白,而且通过他对水的认知用色彩和层次去表达;他刻意简化了画面的颜色,只选择一两种单色及墨,并且吸收西方设计色彩学中的理念,通过色和墨在画面当中的位置找到一种平衡,使之互为补益。通过色相的变化和画面元素的组构,使画面尽量变得单纯并呈现出澄澈的画境,没有丝毫浮躁之气。

  徐一文正在努力地探索,将笔墨韵味与时代精神自然地融合在他的荷花中。如果说徐一文早年所作的荷花是他在纷扰的社会中内心的跌宕与抗争的一种隐喻,那么而今他更能在荷塘中体会到一种平和淡然的宁静,微风拂面,倒影、清莲、小小的游鱼与顽石相斗,意境悠长。此时,徐一文的心性与传统绘画的精神和气息是一脉相通的,但是画面内容充满新意,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荷叶、荷花、莲蓬似波澜般错落地交织在一起,与光影和谐地律动,不知道它们是在月色下、在细雨中、在晨雾里还是在梦寐中,一池恬淡、幽静、氤氲、朦胧的意象营造出“静”与“净”的气氛,尽收眼底,又直抵内心。他所体会的荷花已然是一种大而整体的境界。无论是表现枯荷,还是荷塘月色、清荷倩影,都能在静谧、清逸中映照其淡远、悠然的意念与心境。

  当下,徐一文正沿着自己的心路在探索中迈进,践行着自己的艺术理想。他在绘画中不断地思考与解决问题,并享受着这个过程。他送给自己四个字“存心守道”,即用真心、童心、实心画画,坚守自己的艺术态度和人生态度。在当今“热闹”的艺术大环境中,他更愿意保有平和的心性,静下心来才能读好书,画好画,并坚信保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清新的意念才是艺术走向成熟的惟一路径。

  不管现下的艺术环境多么浮躁,徐一文对艺术的热情、真诚、执著如初。从他个人的身上,实际映射出了这一代人在当代水墨发展中努力探索的智慧和精神,让我们伴随着他开拓出一条崭新而有前景的绘画之路的同时分享那崭新中带来的缕缕馨香。

2014年1月24日

邓馨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徐一文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