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徐一文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心之白——为过去了的

2014-03-17 13:42:59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徐一文
A-A+

  “李老十逝世十周年纪念展”之前,李老十的遗孀宝华带给我一张1993年在她家我们六七位同学及夫人的合照,一晃也过去13年了,当年照片上的人已经走了两位-老十和我的妻子,睹物思人不由得心生伤感。如今想起老十走前的话,让我为之潸然,他对朋友的真切实在让我感动:“一文太可惜了,他画得很好,就这样不画了!为何?”我想老十和其他人一样对我的了解还是有限。尽管那个时候大家的生活清贫些,做事养家倒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那时的社会环境对做点事来说还是非常理想的,不那么激烈。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在老十家的老槐树下,成立了一个诗社《槐荫诗社》,一杯小酒,几碟小菜,谈诗论道其乐融融。
  说到底还是单纯,那时有一位台湾的“经纪人”想要包我们,当下其行为方式算是很前卫了,但他那种包法让我无法接受(不是钱问题)。我也不想就这样为了改善生计而卖了自己。
  我是个多梦的人,对以后的事总是有一种企盼、幻想。其实人到中年应该梦很少,变得现实些了,可我好像至今还在幻梦之中游离,踩着点儿找梦想。1992年和李老十举办“一文老十绘画艺术展”的时候,我自己的系列作品名为“梦宿小叙”,画得很安静,阳光、空气……但是那之后,我忽然觉得梦没有了,自己的画在理念上开始出现一片空白,只是在不断重复一种方法,这样的重复持续了很多年,直到自己在心理上有了障碍,觉得厌倦,画是画了不少,但缺乏心智,没有了感动,说实在话这样走下去没太大意思了,我开始想到了收笔。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去触摸这根笔,没想到,这么一搁,就是多少年过去了。很多朋友都曾问过我这段时间干嘛去了,甚至开玩笑地问我是不是修炼去了,修炼倒是没有,出去入世做了一俗人。起初我总有一种负担,觉得自己有点不务正业。可能因为我做人比较在乎(这似乎叫做“紧”),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有点狭隘。
  社会是动态的,我比较敏感,渐渐地周边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诗社什么时候散了也记不清了,自己也在不自觉中被带进高速运转、动荡的形态当中去了。在那样的一种状态下,人很难与自己的心来对话,不清楚心究竟在想什么、要什么,不少人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失衡了,那些日子我也一直困扰于其中,只是没有走绝路罢了。我总在想其实画就是一种表达、宣泄,自己别把它搞得太过于学问,心思太沉重了不好,可我就是轻松不起来,总认为画画这个职业是要有“心”的,如果没有“心”,你之所言又为何物呢?没了心智的人依然能在那里画,也实在是令我折服。
  在“纪念老十逝世十周年纪念展”上,有人说他是以生命来做艺术,我说不准,但他的确用心了,他的离去我也想不明白,更说不好对或错,但这样的选择实在表明了他对生命的态度,表示他有所坚持,也有所取舍,是心智使然。
  今天人们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也是寻找一种归宿。归宿带来了信仰,这跟宗教不同,它使你的价值取向更透彻。出于功利或经济的目的在今天也未必是错,社会本是个秀场,不同的角色唱不同的戏嘛。
  我那时在画上没了心智自然也就想到了在其他领域去找找感觉。很感恩的一点是当年我毕业时分配去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工业设计系。虽然刚去的时候被说成是掺沙子来的,因为人家是搞设计的,这曾使我一度很郁闷,觉得被艺术抛弃了。但是慢慢地看明白了,生活是多元化的,人的潜能并不只是拘泥于一个领域,行业的差异与共通点时常是我们找寻情愫支点的温床,很快在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中我便寻到了位置感。说句大家都明白的话,艺术门类都是共通的。接触些不同门类的艺术之后,心思自然也开放了许多。基于此这些年也有了些心情跟一些各类观念的、前卫的艺术家、建筑设计师们交了朋友,大家在一起也挺有得聊。现在想想老十如果愿意的话恐怕不会就这样走了。我的思考在进入了另外一种状态时,生活品质也随之改善了,释梦的支点也找到了。
  建筑对我而言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我是个地道的门外汉、圈外人,到今天我的选择依然是边缘的、非主流的。这些年的环境让我有了接触建筑的机会,凭着对建筑的一份钟情慢慢地对建筑有了一些理解。在追逐中反倒有了一种意境,在把玩的惬意中感到了韵味。石涛云:“天地浑融一气,再分风雨四时”,“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我没有接受过一天的建筑专业教育,自然与职业设计师的思考方式不一样,因为不大会从建筑学的角度考虑空间,所以找了个路径从中国绘画中“可居可游”、“物换景移”的概念切入,并以气胜,反倒有了点滋味,加之我的态度是不谈道理,不讲章法,负担不那么沉重,建筑空间自然也就有了一番别样的景致。
  前段时间做了一个姓氏宅屋,因为项目在山上,长城脚下,名字叫《东台书屋》。特定的环境使我的设计出了不少的彩。中国山水画的概念合宜地糅于其中,建筑的每一个可停留的点都没有死角,都可在自然的状态下环游视觉以内的自然景象;无论是筑屋、堆云皆与自然相融;建筑主体与广场的关系是顾盼环抱的,讲究气场……项目详论在我的《东台书屋-建筑随笔》中有记述,这里不再赘言了。
  做建筑是三维的思考,二维的传达,三维的结果;而绘画恰好缺少了最后的过程,仅是停留在了二维的状态上了,这样的差异使我在两者间的交换中领受了一种控制的快感。
  建筑是件严谨的事,好坏不论,风格不论,但不能有假,有假了,出了问题就没商量,所以严谨是必须的。其实这种严谨就是一种心智。
  有位师友不止一次地问过我一个问题“中国画还有没有出路?”其实我们并不应该为这个“专业”的存留担心,凡事都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况且我们也没有给该“专业”把脉的能力,但提出这一问题实在是他的艺术良知的驱使。中国的京剧是国粹,受众反倒越来越少,原因其实大家都明白。听说现在美院选学中国画专业的学生的确越来越少,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当代国画让人感到的是轻率,很难看到见解了,缺少自身的严谨,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用心了。没了心智肚皮也就像放了水的囊而无物了。
  上苍给我们的机会是丰厚的,只是我们常不会体会其中的含义罢了。一个朋友有幅作品《擦肩而过》,表现的是上帝对人类的捡选和人类因自己的拒绝而与上帝擦肩而过,这个作品让我很感动。人生、艺术有时就是这么微妙的一个过程。由于我们自身的拒绝,我们常会与丰厚的机会擦肩而过。这些年的收益,得益于环境给与我的这点经历,学会了用心去领受。

2006年7月于北京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徐一文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